Archive for the ‘吃天下’ Category

鰻夏肥美
文:﹕梁翠薇

鰻,鰻鱺的簡稱,亦稱白鱔,《辭海》﹕「體圓長,約長三尺。皮膚頗厚,富有黏液,鱗柔骜,隱於皮下。頭小口闊,口裂深達眼下,齒小,為鐮刀狀……有胸鰭,無腹鰭;脊臀兩鰭皆連於尾。背面褐色,體旁較淡,腹面白,帶淡金色。」鰻的種類繁多,今期介紹的鰻、鱧和海鰻三個品種,都在科學分類中列在鰻鱺目之內。

很多人以為鰻便是鱔,然而,在科學分類中,兩者屬不同目,大家經常混淆,皆因牠們外形相似,而且有很多類似的別稱。如黃鱔,常叫作田鰻或田鱔等,但黃鱔屬於合鰓魚目,而非鰻鱺目,這點是要說明的。

鰻:中西日菜系煮法多

在鰻的家族中,最多人認識的是鰻魚,亦即中國菜常用到的白鱔。鰻魚可以做出風味各異的美食,如歐洲人愛吃冷熏鰻魚,西班牙菜有鰻魚苗,而日本人的做法則非常多樣。關西人最愛蒲燒,原件食、做壽司或飯都可以,關東人則偏愛白燒,此外,還有蒸及製成酸物等做法。普遍的切法都是在魚肚位置ṃ開,再攤平來煮,跟中國人斬件的方法有別。

烹調「解毒」 不宜生吃

穴藏總廚陳智勇(Eric)表示,每年春末至炎夏,都是鰻當造的季節,魚肉充滿魚脂香,特別肥美。故此餐廳現時至八月,推出「鰻魚祭」,特地從日本築地引入新鮮的游水活鰻魚,只選1公斤以上的,空運到港再由餐廳原條處理,確保魚身肥美及貨源正宗。

日本人最愛吃刺身,但為何在日本料理的餐牌中,從來都沒看到「鰻魚刺身」呢?Eric表示,由於鰻魚吃泥中生物,血液有毒,毒素需經過烹調才能被破壞。而在《本草綱目》中,亦指出鰻鱺魚有毒,但煮後食用,具醫療價值﹕「主治五痔瘡♡,殺諸蟲,治惡瘡……療濕,腳氣腰腎閒濕,風痹。常如水洗,以五味煮食,甚補益。」

至於中國人煮白鱔也有很多方法,清代袁枚的《隨園食單》中,有「湯鰻」、「紅煨鰻」及「炸鰻」三種做法,其中在「紅煨鰻」一文中,對於鰻魚的肉質要求有詳盡說明﹕「鰻魚用酒、水煨爛,加甜醬代秋油,入鍋收湯煨乾,加茴香、大料起鍋。有三病宜戒者﹕一皮有皺紋,皮便不酥;一肉散碗中,箸夾不起;一早下鹽豉,入口不化。揚州朱分司家制之最精。大抵紅煨者以乾為貴,使鹵味收入鰻肉中。」

在家養數天減脂回脆

潮州名菜荷包鱔和順德經典菜蟠龍鱔(又稱盤龍鱔)都是用白鱔製成的。豉汁蒸白鱔更是家常菜式,不過,由於現時大部分白鱔都是來自養殖場的養魚,在街市買回家自行蒸,肉質總是過腍,失去應有的爽脆。原來,這跟飼養有關。國金軒總廚曾碧強說﹕「除了要從信譽好的供應商買入優質鰻魚外,買回來,要放在缸中再多養三數日,使魚內的脂肪減少,肉質便會回復爽脆。」

曾碧強表示,烹煮鰻魚前,需用鹽洗擦魚身,以去潺膠及腥味。國金軒著名菜式「桂花糖脆鱔球」製法為﹕白鱔去潺後起骨、切件,再以新鮮桂花及自製芫荽汁醃味,然後用滾油泡至大半熟盛起;將預先用桂花、陳酒、味醂、蜜糖等材料調好的醬汁加熱至稠身,鱔球回鑊快炒使之剛好被醬汁包住即成。

鱧:骨皮相連考刀章

鱧,是日本人的叫法,中國人稱之為門鱔,屬鰻鱺目。Eric表示,每條鱧重約700克至1公斤,肉質清甜,但由於背部的骨跟皮相連,極考廚師的刀章和手藝,要以日本行內稱為「千切法」的方式處理,令其骨碎而皮不斷,再加上細骨極多,要逐根挑去細骨,因此只在最高級的日本料理店才會供應,在香港更是罕見。

焯5秒半生熟爽甜

他還表示,由於鱧是吃魚類而非吃泥,所以它是鱧、鰻及海鰻三個品種中,唯一可以半生熟食用。以千切法切好後,只需用清水焯5秒,加自製梅醬來吃最美味。

手打魚蛋不可少

在香港美食中,門鱔就平易近人得多,我們常吃的魚蛋粉裏粒粒彈牙的魚蛋,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材料正是門鱔。位於九龍城的德興食品公司,老闆林羅平每日堅持鮮製手打魚蛋,用上七成門鱔及三成鐝魚打成魚漿,再逐粒手唧而成。魚味十足,非那些加水、加粉的合成魚蛋可以媲美。

海鰻:細小腍軟日人最愛

海鰻又叫穴子、星鰻。海鰻體型比鰻魚及鱧細小,重量不過230克,油分特多,肉質肥美,煮熟後肉質偏腍軟,適合製作煮物、天麩羅和壽司等。Eric表示,海鰻早於江戶時代(1603至1867年),已是日本人最愛的品種,但經常供不應求。 (繼續閱讀…)

明報製圖

加州藍鰭吞拿染福島輻射

美國加州對開太平洋海域發現含輻射藍鰭吞拿魚,疑是去年福島核災後,藍鰭吞拿魚游經排放輻射污水的海域時,吸入放射物質所致。雖然專家強調有關藍鮨吞拿魚輻射含量很低,即使進食亦不會對人體構成威脅,但今次發現已顯示福島核災產生的輻射會隨海洋生物遷徙廣泛傳播,速度遠比風力及海流傳播快。

去年311福島核災後,用作冷卻核反應堆的輻射污水多次流入大海。美國史丹福大學霍普金斯海洋研究站的專家馬迪根(Daniel Madigan)率領小組研究並發表報告。報告稱,去年8月(即核災5個月後),科學家在南加州聖迭戈附近的太平洋水域,捕獲15條藍鰭吞拿魚,並對其肌肉組織進行測試。捕獲的藍旗吞拿魚均為重約6公斤的幼魚,相信在核災發生1個月後由日本橫渡太平洋抵達加州沿岸。

魚體銫濃度核災前10倍

測試發現,所有樣本的體內均含有約5貝克的放射性銫-137,為核災前藍鰭吞拿魚平均銫-137含量的5倍,另亦有微量銫-134,整體放射性銫濃度,約為福島核災前所錄水平的10倍。

專家指出,銫-137因過去的核試而在海洋中長期存在,不過銫-134則幾乎不會出現在海洋中,因此估計在藍鰭吞拿魚體內發現的銫-134,都是從福島核災而來,而魚體輻射水平上升,相信亦與福島核災有關。

藍鰭吞拿魚一般在日本及菲律賓一帶的西太平洋繁殖,幼魚會在當地停留數年後,才遷徙至東太平洋。 (繼續閱讀…)

子香卵鮮

Posted: 2012/04/04 in 吃天下
標籤:, , , ,

咬文嚼字﹕〔子〕香卵鮮
文﹕蔡榛原 圖﹕陳淑安

翻開《辭海》,對「子」字的解釋,多達十九種,包括十二支之首位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……);古代男子的美稱(孔子、孟子);還有草木之果實、姓氏等,但今天我們談的「子」,為「卵也;如俗稱雞卵曰雞子,魚卵曰魚子」。

西方人向視魚子醬為極品,那麼,中國人又是從何時開始將魚子、蝦子當作美食?也許《禮記‧內則》可以給我們答案﹕「濡魚,卵醬實蓼。」及至唐代孔穎達《疏》﹕「卵謂魚子。以魚子為醬,濡亨其魚,又實之以蓼。」原來魚子醬並非西方人的專利,其實在中國,古已有之。

也許坊間最大疑惑,乃部分人將子寫作籽,如魚籽、蝦籽、蟹籽,事實上,籽從米部,《辭海》﹕「讀如子,植物之種子也。」如芥花籽,但動物的卵則用子。

(繼續閱讀…)

《辭源》﹕「軟體動物之有介殼者總稱。」有甲殼的軟體動物,就是如此簡單。貝類海產種類繁多,蠔、蜆、扇貝、響螺、鮑魚,均屬貝類。貝類海鮮的特點,就是肉身隱藏於甲殼中,不論刺身或經烹製,均以鮮味見稱。

《尚書‧正義》﹕「貝,水物。」

貝字的起源,十分有趣。從約三千年前,商朝晚期甲骨文開始看,的形象,就像一枚打開兩片貝殼的貝類生物;其後周代的金文,兩邊的甲殼長出了像螯子的東西;再到秦代的小篆,則慢慢演變成類似現代貝字的形象。

貝類大致可分為雙殼綱、腹足綱、多板綱、掘足綱等,其中兩種最為常見﹕

◆雙殼綱(Bivalvia)

擁有兩片貝殼的貝類生物,如蜆、蠔、扇貝、青口等便屬於此類。

◆腹足綱(Gastropoda)

軟體動物門中最大的綱,數目約達六萬到八萬種,響螺、鮑魚,甚至在陸地上生存的蝸牛,均屬於此類。

貝類海產,烹熟後大多肉質煙韌,鮮甜而不腥。文學大師梁實秋似乎對貝類海產情有獨鍾,《雅舍談吃》中,就有四個獨立篇章以貝類海產為主題,包括西施舌、熗青蛤、干貝、鮑魚。

貝殼,也就是貝類生物的甲殼,除了作裝飾,在古時還是法定貨幣的一種。《辭源》﹕「《疏》:『貝者,水蟲。古人取其甲以為貨,如今之用錢然。』」相傳早於夏代末年,貝已是貨幣的一種,而到商代,更確定為當時盛行的貨幣,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,統一以鑄錢為貨幣,貝幣才成為歷史。 (繼續閱讀…)

脆肉鯇的脆

Posted: 2011/09/21 in 吃天下
標籤:, , ,

脆肉鯇的脆

將食物放入滾油中,炸得香口,這完全合乎「脆」的條件,但脆肉鯇魚的肉質偏腍,這也能叫「脆」嗎?健味粥主理人譚強,曾經營魚塘,他指出脆肉鯇和一般鯇魚肉的分別﹕「其實脆肉鯇和鯇魚屬同一品種,但一般鯇魚以吃水草為主,肉質腍滑,而脆肉鯇則以蛋白質含量豐富的蠶豆為飼料,養法不同,肉質也就完全不同了。」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博士謝駿的報告,指脆肉鯇的膠原蛋白含量比一般草魚為高。

肉質煙韌名不副實

由於脆肉鯇的肉質較韌,多用作火鍋佐料。在東來順,提供新鮮的脆肉鯇,據助理總廚林國雄說,脆肉鯇多來自中山、順德、江西等地,而且以春夏兩季較為肥美,魚身必須較大,要達四斤以上,取其背肉可作脆肉鯇魚片,切時要按着紋理橫切,並將碎骨取出,方能吃得安心。林國雄表示,脆肉鯇只需放入湯鍋中,稍焯一分鐘即熟,過熟肉質易老,佐以醬油和葱絲即可。

新鮮脆肉鯇,肉質鮮爽,甚帶嚼勁,但肉質煙韌,只有咬斷纖維一剎,稍露清脆之聲,卻不符合「脆弱易斷」的特質,因此脆肉鯇可算是最名不副實的脆食物。

(本文摘自明報)

芝味 由淺入深

Posted: 2011/08/30 in 吃天下
標籤:, , ,

1. 洞穴熟成 環境決定味道

簡單來說,芝士是由奶發酵而成,加入酵素,助奶凝固發酵,熟成一段時間成為芝士。加入酵素可有助分離乳清和乳蛋白,排走乳清後,乳蛋白最後凝固成芝士。在熟成期間,如加入青霉,就會製成佈滿藍紋的藍芝士。另外亦有以鹽水、酒等浸洗芝士,稱為washed rind cheese(浸洗芝士)。

「熟成是牛奶與環境互動的一個過程,接觸空氣、水分,四周環境令牛奶不斷變化,所以熟成環境對芝士味道有很大影響。」Classified的芝士專家Wendy Wu說。

小規模的芝士大多在天然洞穴、無污染環境下熟成,以確保芝士味道最原汁原味。有些芝士熟成的地方會放有稻草,故製成的芝士也會帶一股草青味。Wendy表示部分洞穴有所規定,如洞穴要在地底100米以下,並要有裂縫讓空氣流進,作溫度調節。

2.分類

Soft cheese軟芝士.含水分高 較小扁身

熟成時間較短,一般只是6至8星期,水分含量較高。保鮮期通常只有一兩星期,故一般形狀較小,而且比較扁身。

Hard cheese硬芝士.壓縮排水 保存期長

熟成時間由幾個月至數年,製硬芝士時會加入壓縮步驟,以排走多餘水分,成品可保存較長時間,一般形狀較大。

Blue cheese 藍紋芝士.加入青霉 表面加氣孔

製作方法有點不同,熟成時加入青霉,並在芝士表面加氣孔,讓青霉由外而內生長,至內層長出藍紋為ready to eat。

綿羊奶製最矜貴

亦可以不同動物來分類,除牛奶外,另有綿羊奶芝士、山羊奶芝士、水牛奶芝士。綿羊奶產量少,供不應求,價格較一般芝士貴。 (繼續閱讀…)